巧用经方,速解小儿外邪里饮顽疾

目前耳温37.1度,哮鸣音,气喘,偶尔咳嗽夹痰,一直吸鼻子,能听到鼻涕的声音。 无汗,手心温的,后背是温的,耳温37.1到37.3度,喉咙里都是痰音,主要是哮鸣音和气喘明显,小便淡黄。 18日开始吃了2付药,到了下午没有吸鼻子了,气喘基本没有了,哮鸣音减轻了但还是有,温度36.5到36.8度,也没有烧了,白天偶尔咳嗽夹痰。晚上睡觉有时听不到哮鸣音了,有时还能听到,但晚上睡觉时咳嗽很多,喉咙里都是痰音。19日上午没有吸鼻子,中午又开始吸鼻子,吃完中饭又没有吸鼻子了,但鼻孔附近有鼻屎分泌物,咳嗽很...


目前耳温37.1度,哮鸣音,气喘,偶尔咳嗽夹痰,一直吸鼻子,能听到鼻涕的声音。

无汗,手心温的,后背是温的,耳温37.1到37.3度,喉咙里都是痰音,主要是哮鸣音和气喘明显,小便淡黄。

18日开始吃了2付药,到了下午没有吸鼻子了,气喘基本没有了,哮鸣音减轻了但还是有,温度36.5到36.8度,也没有烧了,白天偶尔咳嗽夹痰。晚上睡觉有时听不到哮鸣音了,有时还能听到,但晚上睡觉时咳嗽很多,喉咙里都是痰音。19日上午没有吸鼻子,中午又开始吸鼻子,吃完中饭又没有吸鼻子了,但鼻孔附近有鼻屎分泌物,咳嗽很少,无气喘,偶尔轻微哮鸣音。

舌淡润,苔白,水滑。

图片

师姐说:右手脉沉,数。中医辨证:外邪里饮,水饮上逆。桂枝6g,杏仁3g,白芍3g,细辛2g,五味子3g,姜半夏6g,干姜3g,炙甘草3g,苏子6g,陈皮6g,茯苓6g,莱菔子6g,厚朴6g,桔梗3g,射干6g,炙麻黄3g2剂,日一剂,水煎服。结果:万分谢谢林主任,简直是神医,这次的药非常有效,2付就见效了。连哮喘和哮鸣音立刻控制住了,咳嗽基本没有了,好的太快了。以前挂盐水做雾化都要7天,都没有好的这么彻底。实在是在浙江湖州,隔的太远,不然真的想当面来感谢您!

图片

按语:孩子反复咳嗽,气喘,哮鸣,以前治疗都是输液,雾化,这次两剂就好了。按照经方辨证,其实并不难,外邪里饮,水饮上逆,喉间哮鸣。一、外邪里饮证的核心病机本案患儿反复咳喘、痰鸣、鼻塞流涕,舌淡润苔白水滑,脉沉数,属典型"外寒内饮"证。外邪未解(表证),寒饮内停(里饮),水饮上逆犯肺,致肺气壅塞、宣降失常。"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",外邪引动伏饮,需解表与化饮并治方能根治。 二、组方思路与《本经》药物解析1. 解表散寒     麻黄(《本经》:"主中风、伤寒头痛,温疟,发表出汗,去邪热气,止咳逆上气,除寒热")     桂枝(《本经》:"主上气咳逆,结气,喉痹吐吸,利关节")     二者相须为用,开腠理、散表寒,恢复肺气宣发之职。2. 温化寒饮     细辛(《本经》:"主咳逆,头痛脑动,百节拘挛,利九窍")     干姜(《本经》:"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止血,逐风湿痹")     五味子(《本经》:"主益气,咳逆上气,劳伤羸瘦,补不足")     此三味暗合小青龙汤精髓,细辛散水气,干姜温脾阳,五味子收敛肺气,形成"散-温-敛"动态平衡。3. 降气化痰     半夏(《本经》:"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胸胀")     苏子、莱菔子(《本经》未载,但据其性味:辛温降气,消痰定喘)     针对"痰阻气逆",三子协同增强降气化痰之力。4. 健脾利水     茯苓(《本经》:"主胸胁逆气,忧恚惊邪恐悸,利小便")     陈皮(《本经》:"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")     培土制水,切断痰饮生成之源。5. 宣肺利咽     桔梗(《本经》:"主胸胁痛如刀刺,腹满肠鸣幽幽,惊恐悸气")     射干(《本经》:"主咳逆上气,喉痹咽痛不得消息")     开肺气之闭,利咽喉之塞。 三、临床运用要诀1. 表里双解:本案脉沉数提示表邪未净而里饮已动,故用炙麻黄3g(减其发汗之力)、桂枝6g轻解表邪,同时配伍干姜、细辛温化里饮,体现"治喘不远温"原则。2. 升降相因:杏仁降肺气,桔梗升肺气,形成"一升一降"恢复肺之宣肃;白芍酸收敛阴,与麻黄辛散相制衡,防耗正气。3. 量效关系:小儿脏腑娇嫩,全方总量仅80g,细辛仅用2g,既遵"细辛不过钱"古训,又保其破阴凝、通水道的功效。4. 动态调整:初诊用麻黄解表,见效后改炙麻黄,既巩固疗效又防过汗伤阳,体现"中病即止"的经方智慧。 四、深度思考与临床启示1. 伏邪理论实践:患儿反复咳喘,实因"内有宿饮"(太阴不足),每遇外感即发。本案未用补益药而获效,乃因急则治标,待表解饮化后需培土生金以绝病根。2. 经方活用典范:此方实为小青龙汤化裁,去原方生姜加苏子、莱菔子增强化痰,加射干、桔梗开喉闭,体现"师其法而不泥其方"的经方思维。3. 《本经》用药精髓:全方14味药中,10味在《本经》明确记载治咳逆上气,印证"药症对应"原则。如半夏治"心下坚",暗合水饮停聚胸膈之病机。4. 六经辨证层次:太阳表证(发热、鼻塞)与太阴里饮(痰鸣、舌润)并存,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,合姜辛味夏化饮,体现"病在表而兼里者,当表里同治"的六经辨证逻辑。 结语本案成功关键在于:紧扣"外寒内饮"核心病机,精准配伍解表化饮药物,严格遵循《本经》药性指导。外感咳喘治疗当分三步走—初发期解表化饮(如本案)、缓解期健脾固卫(可参玉屏风散)、稳定期温肾纳气(可酌加补骨脂)。经方运用贵在辨证精准、药量考究、动态调整,此案为外邪里饮证型提供了经典范本。

林佳明,主任医师

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。

2022年7月,与利城老师出版了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,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。

崇尚仲景医学,六经辨证,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,做经方一代传人。

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、眩晕、不寐、郁病、头痛、消渴、咳嗽、发热、哮病、喘证、胃痛、胃胀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不孕及肿瘤术后、眩晕头痛以及颤震、咳嗽、喘证、胸痹、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。

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,注重兴阳、温阳、扶阳学术思想运用,强调本气自病,重视先后天两天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